林海小城看发展(美丽中国·冰天雪地看生态②) 我们必须持续抓好这项工作

作者:探索 来源:综合 浏览: 【】 发布时间:2024-05-03 18:38:23 评论数:

  苁蓉加工企业员工在晾晒苁蓉。绿富同兴
  张 枨 邢 皓摄影报道

  磴口县防沙治沙局森林管护大队工作人员在为堤防公路两侧的科学治沙林带除草  。
  张 枨 邢 皓摄影报道

  上世纪80年代 ,努力信用盘押金【Aurl:www.8233066.com】送888元磴口县干部群众在挖掘灌溉渠 。实现
  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供图

  数据来源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考察时强调:“防沙治沙是线调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持续抓好这项工作,绿富同兴对得起我们的科学治沙祖先和后代。”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地处河套平原源头,努力东依黄河,实现北靠阴山,线调西邻乌兰布和沙漠,绿富同兴素有“七沙二山一平原”之称。科学治沙曾经的努力磴口沙尘肆虐 ,生态环境脆弱,实现如今 ,线调在一代代治沙人的努力下 ,当地逐渐实现从漫漫黄沙到绿意葱茏、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巨大转变 ,更通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持续推进产业治沙、生态富民绿色高质量发展。

  近期,本报记者实地探访磴口县 ,了解当地几十年来科学治沙 ,努力实现“绿富同兴”的故事。

  ——编  者  

 

  主动谋变  艰辛探索

  手拿肩扛 ,反复补种,历经10年筑起“308华里防风林带”

  从内蒙古磴口县城向西行驶几十公里 ,随处可见一簇簇 、一丛丛的梭梭 、花棒和柠条 。

  对于55岁的金振云来说,一家两代都是护林员,与乌兰布和沙漠斗了近70年 ,治沙似乎早已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金振云的记忆中,小时候的信用盘押金【Aurl:www.8233066.com】送888元天总是黄色的。“每到冬春季 ,沙尘暴就三天一小刮 、五天一大刮 ,常常刮得天昏地暗,眼睛都睁不开。”

  而在他的印象里,两年前去世的父亲金玉村 ,总是肩扛一棵棵树苗 ,翻越一座座沙丘去种树……上世纪50年代 ,金玉村从宁夏来到磴口县防沙林场(现磴口县防沙林林业管护中心)工作 。“父亲是林场的第一代护林员,那时候林场就在磴口县城西南十几公里外 ,西边就是乌兰布和沙漠 ,建设林场就是为了阻挡风沙对县城方向的侵害。”金振云说。

  当时,金玉村一家住在林场的土坯房里  ,房后就是大片大片的沙窝 ,几场大风过后,淤积的沙子就会埋到后窗台的位置。

  林场附近的沙拉毛道嘎查面临的环境更加恶劣 。今年63岁的嘎查党支部原书记刘庆林记得 ,嘎查不远处有座黄河防洪堤,几十年前,只要风沙来袭 ,沙土高度便几乎与堤坝平齐  。那时候村民们为了生计,养了不少羊,羊吃沙蒿 、白刺等植被 ,结果地越吃越荒 、羊越吃越瘦 ,村民也难以致富。

  必须做出改变 !自上世纪50年代起,磴口县号召全县人民植树造林、防风固沙 。每逢开春 ,金玉村就和乡亲们从仅存的红柳、沙柳和沙枣树上 ,截取筷子长短的树苗、树橛子 ,走进沙窝子 ,寻找湿沙地 ,用1米多长的铁钎 、引锥 ,栽树苗 、插树橛。

  小时候,金振云便时常跟着父亲去种树  。“过去要固定移动沙丘,只能用质量更重的红土 ,拌着沙子 ,沿着迎风面,一条线一条线地横向撒 ,以期能压住沙丘。”金振云说 。红土少 、成本高 ,运输条件差 ,全靠人背、挑担和赶驴车运输 。栽活一棵树更是难  ,常常今天刚栽下,过几天就会被沙土掩埋或被动物啃食,只能不停地种,有时甚至要种七八次才能活一株。

  那时的林场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沙丘,金玉村和乡亲们徒步翻越一座座大沙丘去种树 ,有时路太远 ,就背上干粮和水壶 ,一干就是一整天。“父亲每次种树回来,耳朵 、鼻子里都是沙子 ,嘴唇和手上也裂了口子。”金振云说 ,若是遇到刮风下雨 ,大家只能躲在沙丘背风处  ,或寻找稍高些的蒿草 、沙柳躲一躲。后来,林场在沙窝里搭建了简易工棚 ,才有了些许能够遮风挡雨的地方 。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 ,历经10年 ,金玉村和乡亲们一起,在乌兰布和沙漠边缘构筑起一条长308华里 、宽30至100米的防风固沙林带,这片林也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308华里防风林带” 。

  因地制宜  科学施策

  乔灌结合 ,推广植苗造林新技术,实现从“沙进人退”向“绿进沙退”转变

  1986年,18岁的金振云成为磴口县防沙林场的一名护林员 。“说是林场  ,但其实除了集中防风林带,其他区域还是沙窝 ,沙丘上的植被仍很稀疏 ,造林还是沿用过去的做法 ,寻找湿沙地种树 。”74岁的林场退休老场长赵建忠回忆。

  沙窝里气候干燥 ,光照强 、温差大 ,护林员更是负重劳动 。有一次 ,当地刮起大风沙,金振云和同事们走散了 ,在沙窝里足足转了五六个小时,同事们找到他时 ,他早已累得精疲力尽  。

  随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相继实施,20年来 ,林场各方面条件逐渐改善,护林员不再只靠步行巡护 ,可以骑乘专用巡护车辆;管护站里有宿舍,护林员们能吃上热乎饭菜了 。

  近些年,当地乔灌结合 、封造并举 ,营造以梭梭 、花棒、柠条等为主的灌木防风固沙林 ,推广工程固沙造林 、高压水打孔植苗造林、冷藏苗避风造林等新技术,造林效率与成功率得到极大提升。

  “现在我们的树种由过去的沙枣树 ,变为更适合本地的梭梭、花棒等耐旱灌木,同时,引进栽植了小胡杨 、金叶榆等10余个树种 ,开展混交种植 ,不断丰富和优化造林树种和结构 。”金振云说。

  说话间 ,来到一处被大片草方格覆盖的沙丘 ,金振云走到迎风面 ,取出身后背着的半米长稻草,用工具锹将其从中间直接对折压入沙中 ,稻草露出沙面10多厘米 ,如此反复,一条线一条线地压 ,逐渐形成一个个草方格。“风一吹,沙子便会堆到草方格边上 ,风速减缓,沙子不易被吹走 ,这样就会逐渐阻止沙丘移动。”金振云介绍 。

  随后 ,金振云在草方格内挖出一个栽植穴,走到几百米远的组合井处 ,取出硬水管 ,将其插入栽植穴中,用高压水冲水一分钟 ,令沙土充分湿润 ,栽入两三株树苗后,再进行二次冲水封口。“现在沙地里种树可以不用只找湿沙地了,通过高压水打孔植苗造林法 ,哪里都能种 ,成活率能达到70%。”磴口县防沙林林业管护中心副主任何文强告诉记者 。

  “还有冷藏苗避风造林方法,就是让树苗充分补水后 ,放入冷库贮藏,延缓其发芽期,过去每年只有3月到4月一个月的造林季 ,现在可延长至6月上旬 。”何文强解释道。

  新栽的树苗前两年除了春季造林浇一次水外 ,每年夏天和秋天还要各浇水一次 。“我们管护着26.4万亩土地,除了给新苗浇水 ,还要负责巡护和防治乱砍乱伐乱挖 。”金振云说 。截至目前 ,管护中心共完成造林约18万亩 ,而金振云和同事们也在近年来完成了“308华里防沙林带”的更新改造工程,让父辈们种下的树木长得更加茁壮  。

  如今 ,乌兰布和沙漠林草覆盖度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0.04%提高到37.2% ,呈现出“整体好转 、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 ,正在实现从“沙进人退”向“绿进沙退”的转变。

  积极引导  广泛参与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动生态富民绿色高质量发展

  年近六旬的孙二虎 ,望着连绵不绝的梭梭林 ,感叹自己20年来的心血没有白费 。来自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的孙二虎,20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 ,听说磴口县正在鼓励社会各界市场化参与治沙,并且推出了不少措施。“我当时就承包了沙拉毛道嘎查的几千亩沙地,想试着种些梭梭 ,进而培育苁蓉等中药材,兴许能成 。”孙二虎说。

  沙漠治理投资大、周期长 、见效慢。资金不够,孙二虎便拿出全部积蓄,再找人东拼西凑;沙漠里没有路,他就和工人们徒步几小时进沙区;种梭梭没经验,第一年成活率只有20%,他就不断补种、改进技术……

  来到一片20年前栽种的梭梭林 ,记者看到,每一株梭梭都有两米多高,每列梭梭之间有一道沟壑的痕迹。“梭梭3年成活后 ,我们就在梭梭林中开出半米深的沟 ,撒下苁蓉种子,让其与梭梭的根部接触,慢慢长大 。”孙二虎说 ,“苁蓉一般两年结果 ,挖的时候要小心 ,既不能破坏苁蓉,也不能伤了梭梭的根 。之后还要将挖出的土回填,保护好这来之不易的环境 。”

  挖出的苁蓉再销售给加工企业  ,做成药用茶 、饮料等产品。“现在 ,我承包了3万亩沙地 ,收入很不错 。沙漠绿了 ,腰包也鼓了,值了!”孙二虎笑道 。

  在磴口县城的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将晾晒好的一根根苁蓉精选后切片 ,加工成一包包小巧精致的苁蓉片茶。公司董事长魏均向记者介绍 ,每年4、5月是苁蓉的收购季 ,再晾晒两三个月,达到七八成干后  ,进入车间进行多糖 、营养成分的检测挑选,然后再精加工成苁蓉片茶 、苁蓉原浆等。“目前公司年销售额可达3000万元 ,除了有经济效益,还能带动当地农牧民就业增收。”魏均说。

  育苗产业也改善了当地农牧民的生活 。隆盛合镇公地村村民赵忠福15年前开始种植胡杨。“起先要在温室大棚里繁育种苗,半年后在育苗袋内扦插种苗,在田地里培育3年后 ,再到平缓沙地里种植,3年成活率达到80%以上。”赵忠福说 。15年来 ,赵忠福和管护工人们累计栽种胡杨25万株,不仅将大片黄沙变为了胡杨林,还通过国家项目支持、发展育苗产业等 ,实现了增收致富 。

  近年来 ,磴口县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沙漠治理,积极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光伏新能源和沙漠旅游等产业 ,解决造林绿化和发展产业的关系,努力实现“绿富同兴” 。

  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 ,水鸟戏水低飞,芦苇随风摇曳 ,游人在沙滩上悠闲踱步……谁能想到,这幅情景竟发生在昔日黄沙遍地的沙拉毛道嘎查 。

  46岁的刘建平,是沙拉毛道嘎查最早一批发展旅游项目的创业者之一 。10多年前,他承包了村里的湖泊与荒滩 ,成立二十里柳子度假村。“那时候,游客能玩的项目基本只有沙地摩托和冲沙。现在沙漠变绿洲,再加上我们县挨着黄河,湖泊也越来越多。”刘建平说 。

  24岁的女儿刘星,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后 ,也回到家乡帮助父亲。“我们家现在承包的湖泊有6500亩 ,水上乐园等项目吸引了很多周边地区的旅行团,一天能接待几百人 。”刘星说。

  “我们嘎查建立了‘党支部定组包片+党小组定量包联+党员责任示范林’的党建引领网格化治沙体系 ,在生态改善的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刘庆林说 。据了解 ,今年嘎查集体经济收入21.6万元,人均年收入达1.3万元左右,23户村民参与乡村旅游,带动全村219户村民增收 。

  磴口县委书记刘向阳介绍,近年来 ,磴口县多措并举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严格按照生态红线划定要求,建立科学的分类分区管控机制;持续推进乌梁素海流域点源面源污染治理  ,提高工业企业污水处置能力;推行清洁型生产方式 ,提升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防治水平;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整治,加强湖泊保护修复 ,提升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水平;修复草原植被,实现草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我们要在乌兰布和沙漠防沙治沙生态优先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产业治沙、生态富民绿色高质量发展 。”刘向阳说。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13日 10 版)

(责编 :彭静 、王潇潇)